目录
一、市场体系
一、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而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或经济体。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盈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此外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二、市场体系概述
1、市场体系的概念
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的总和构成有机的整体,叫市场体系。
2、市场体系的特征
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
三、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国家)作为经济调节的主体,根据经济规律的要求,从经济运行全局出发,运用一定的调节方式和手段,对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空的主体是政府,调控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调控的中介是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有三个特征:
- 以总量调控为主要调控目标;
- 以间接调控为主要调控方式;
- 以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为主要调控手段。
四、现代企业制度
1、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主要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即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法人)制。在这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中,公司(法人)制因其各方面的优势成为我们目前所指的现代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为核心,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二、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的含义
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指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机制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过程。
二、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市场机制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信息传导与协调功能;激励与创新功能;分配与监督功能。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实现的。
三、市场机制的分类
1、供求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
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商品的数量。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一种商品的需求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取决于以下等各方面的因素。对消费者需求影响最大的是价格因素。
- 消费者的偏好;
- 替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
- 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
- 消费者的收入;
- 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供给及其决定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商品数量。既有提供欲望又有提供出售能力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的数量减少,这一规律就是供给规律。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因素外,以下因素也能决定或影响供给:
- 生产成本;
- 替代产品的价格;
- 互补产品的价格;
- 生产的技术水平;
- 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就是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买房的市场。
卖方市场就是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卖方的市场。
2、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运行机制过程及其他价格调节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指价格在一定时间点上的形成方式和具体条件,它是价格机制的核心内容。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以及市场成果分配诸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趋向。
4、风险机制
任何机制活动都会遇到风险,市场经济的风险机制明确了企业对自己的经营行为承担风险,自负盈亏。为了避免风险,企业将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区和部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三、市场结构
一、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主要是指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指社会生活中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交换关系总和及场所,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
要素市场: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资料、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先后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市场,形成了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很重要概念。要素所有权分配状况和要素价格决定了收入分配。
二、竞争
1、竞争的含义
竞争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在市场上为自身利益排除业务对手的争夺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客户和争取业务。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物。
2、竞争的特征及作用
竞争的特征:
- 竞争的主体主要是经营者,即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非法人团体或自然人。
- 竞争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
- 竞争的手段是采用各种方法和营销策略,排除对手的争夺。
- 竞争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
- 竞争使用的手段要合乎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竞争的作用:
- 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对经营者造成的可能失败的压力,促使经营者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开发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手段,力争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 竞争迫使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得以显现,使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使经济活动充满活力,健康发展。
- 市场竞争是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动态互动过程,它诱导生产者与消费者搜集信息以追求产权收益的最大化。
3、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且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做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三、垄断
1、垄断的含义
垄断就是在一个产品市场上只有少数买家或者少数卖家。
五种常见的市场垄断原因:
- 由资源的天然秉性带来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 创新带来的垄断。
- 实力和能力带来的垄断。
- 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即“自然垄断”。
- 强制势力形成的垄断,即通过运用非经济的强制力量,清除竞争对手,保持对市场的排他性独占。
2、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卖方只有一个企业,而买方则有许多个;新企业的进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再有可能;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种市场类型常常存在于公用事业部门。
垄断竞争市场:卖者的数目很多,彼此之间存在竞争;进入和退出该行业比较容易,产品之间存在差别;交易双方能够得到较充分的信息。一般的日用工业品市场和副食品市场属于这种类型。
寡头垄断市场:卖者为数不多,信息的获取和资源的流动有很大限制,必须考虑自己企业的行动将会引起其他企业做出什么反应。这种市场类型多存在于汽车、钢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等行业。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原因:
- 不完全竞争
- 公共物品
- 外部性
- 信息不对称
- 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一般是指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
- 立法和行政手段,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 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的是通过财政手段,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