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
我的时间轴
2024年
年初被裁员,公司产品稳定后卸磨杀驴也好,新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好,乌龙也罢,多了一份体验。
紧接着女儿念念出生了,感谢老婆。妈妈过来帮我们一起带娃。
然后找工作。行情大不如昔日,一共拿了 3 个 offer,工资都差不多。最后选了一家做汽车后市场的公司,继续做前端开发工作。工资掉了30%,不过离家近了很多,对新手爸爸这个角色很友好。感觉领一波赔偿金,然后换了近点的公司,是个很好的安排。
2023年
走人才引进落户到上海了。其实最理想的方式我老婆落户上海,我户口留老家,但是老婆公司要下半年才有资格(意味着有可能有变数),我就办了落户(老婆随调一起落户)。
办户口期间,发生了好几件事:
-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自己做了电子版的婚礼邀请函。
- 临近五一假期前我和老婆请了婚假去海南玩。
- 五一假期期间在老家简单地举办了婚礼。
- 紧接着老婆怀孕了。
怀孕这段时间老婆很难受。
2022年
在上海买了房子。终于不用再担心工作是否连续,社保、公积金是否断缴的问题了。
2021年
近3年没跳槽,公司每年涨幅也很少,导致薪资跟不上市场行情了,开始另谋出路。
也遇到了我未来的老婆,黄女士。
年中跳槽到上海壹佰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叮咚买菜)任资深前端开发(还有细分评级,我应该是资深里的最高一级),年薪涨了40个点左后。
年末的时候同事一个产线bug,我帮忙定位了被挂到我头上了,加上不喜社交,预感会被离职,担心被动离职工作没续上影响房票,请了一天假出去面试了4家公司,拿了3个offer。年薪再次给力上涨了20个点左右。
当年的最后一天入职(当年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就是元旦)上海品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薪资还不错,就是离家比较远(单程通勤 2 小时)。作为前端 TeamLeader,负责对三名前端开发的小伙伴进行任务的分配和问题的解答。
2018年
跳槽到一个金融公司(上海好买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从事高级前端开发的工作,工资涨了五千,在新公司前端团队里逐渐担起来技术带队的角色。
遇到了初恋女友,元宝(非真名)。
2017年
工资涨了五千。
2016年
年初工资double了一下,第一次来到五位数RMB。
2015年
年中从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辞职成了无业游民,在公司附近的出租屋里学了三个月的前端 (这三个月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因为本身工资就低,所以本来辞职时存款一共就大概一万三的样子,然后因为捐了一万给一名住进ICU的大学同学院的女生,最后就剩三千,后面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不够吃三顿的钱-_-)。
自学的这段时间作息极不规律,一天早上发现自己一只耳朵突聋(另一只小时候就失聪了,不知道是不是从出生就这样),赶紧来到上海,我要看的科室下班太早了,可能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有听力的这只耳朵留下了耳鸣的后遗症。
康复后正式加入了智商暴躁的程序员大军。
一开始在一家不正规的公司做了一个月的前端开发,作为新人我还要带另一个新人,而且加班太严重老是干到夜里12点我担心刚康复的耳朵又出问题,就离职了。
年末入职了北京无线天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初级前端开发岗。
2013年
2013年毕业后来到大四签好的一所位于浙江台州的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在工作3个月待转正时,我提了离职(未转正的情况下申请离职后公司最多留一周,转正后就得一个月了)。
后面就进入了位于浙江东阳横店的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药品注册工作, 经常要跟WHO、EDMA、FDA、还有各种国外的agent邮件往来,工作需要,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 Yakima Teng。当然工作中还涉及与QA、QC、车间、进出口等部门同事的互动、以及大量中英文材料的翻译。 到后期熟门熟路后,我的工作效率已经相当高了,是部门的得力干将。
普洛药业是家上市药企,而且隶属于横店集团,所以公司相对很多药企来说正规得多,整体员工素养也高很多,此外各种活动也很多,在这里的生活是比较精彩的。 期间拿过好几个团体奖,羽毛球团体第二、篮球团第第二、气排球团体第一,这几项里我其实就羽毛球相对好些。 羽毛球本来也能拿第一的,羽毛球赛是按部门参加的,几个部门组一个队,我们部门所在组比较强,不过后面分公司的老哥缺人把我拉了过去,后面我单打的时候1:2输掉了,团队拿了第二。
这段时间我也自发组织了一些人长期组团打羽毛球,这些活动让生活变得比较丰富。
唯一的问题就是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天才的孤独感(这里并没有搞笑的成分和自大的成分在,我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我想到的形容那种感觉的词就是这个)涌出来, 一辈子就这样呆在一个叫横店的小镇上(作为一个镇,其实是发展得相当好的),每个月领着三千左右的工资, 天天做着极度依赖公司环境离开公司就几乎毫无战斗力的工作?
2012年
随着看书的进行,思想上也有了些改变,大三大四间的那个暑假,我剃了个光头和过去道别,也是从那时开始心里的自卑感消减了很多, 这除了得益于看书,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园里的浙江老乡们,不过这时候大学已经接近尾声了,所以本科生涯过得很平淡。
2011年
2011年我在淘宝上买了个Kindle5,然后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是的,我觉得我是从这时候才开始觉得自己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了),
2009年
那会高考英语听力是提前考的,可以考 2 次。我第一次考了28.5分,错了1题(满分30分)。那应该是我英语听力最好的时候了。
高中体检时发现患有脊柱侧弯,后面很长时间一直很自卑,高考前有了暗恋的女生,有些魂不守舍(估计在年级段里排两百名左右), 最后高考考得很差,分数只比一本线多十几分,没法挑学校,只能挑专业性强一些的冷门学校,但所幸高考勉强还是考上了一个双非的一本。
最后进入沈阳药科大学,专业是药学(食品药学方向),这个学校是我的第一志愿, 专业当初是随便写的几个,那时候的想法是只要专业名字里没“中药”就行, 结果我选的这个专业最后还是中药相关的,于是乎,大学期间听了大量的“玄学”内容 (我不反对针灸、按摩等的作用,但是很反感那种根据个别结果强加解释反推原因的、不基于科学统计数据的方式)。
就读的大学在药学领域非常专业,在国内算是几所top之一,后面工作后(转行前)发现学校的牌子带来的便利是很大的, 不仅找工作很轻松,而且计算薪酬时药企都是把我们和985的同学归在一个档次计算薪酬的。 不过因为学校太专业,不像那些综合性的大学那么丰富多彩,我就会很想知道校园外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然后开始喜欢上新浪博客之类的平台看那些接地气的生活类的博客。
偶然地,开始接触到一些独立博客(使用个人域名的博客),结交了些网友, 后面也是在他们那里得知了Kindle的存在,那时候Kindle还没入国内上市,而且也不带背光,
2008年
高二是我高中阶段的学习巅峰期,最好的时候拿了年级段第17名(和初中很类似,初中的巅峰期是初二,要是巅峰期能换成是初三和高三就好了)。后面我结合其他事情回顾总结了下为何会如此:
- 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初一、高一都进不了我自己的巅峰期。
- 我不适合用力学,需要休息,只适合循序渐进地学习。初三、高三进入题海阶段后我学习乏力,没劲儿了。
下半年进入高三阶段,巅峰期过了之后成绩稳定在年级段三四十名左右。
2007年
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城里的孩子在教育上的差距其实蛮大的。学校里的各种竞赛辅导课我听了一段时间感到吃力便不再参与。
这段时间我也意识到不同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挺大的。 一位卖纱网的老乡,她女儿初一和我一个班,一开始成绩比我好(她小学念的是我最开始念了两三天的那个念过最好的小学),初一第二学期开始成绩比我差了。 后面她转学到县城念初中后后成绩又比我好了。但是到了高中我们又在一个学校(不同班)之后,她成绩慢慢又没我好了。
2006年
初三下半年,学习的状态慢慢回温了一些,但是和第二梯队依旧拉不开多少差距,只是有逐渐拉开的趋势(主要是从比较悬地拿第一到又可以稳拿第一了,分差开始慢慢拉大但是和巅峰期还不能比)。
此时恰好学校分到了 3 个县一中提前考名额,在我借此机会考入县一中后班主任和我说,好像此前学校有好几年(十年?)没有人通过提前考或者正式考考进县一中了,也算破天荒吧。 班主任(英语老师)跟我说之前老师们议论都觉得我们三个去参加提前考的都是去当分母的,只有数学老师说相信我可以考进一中。
有一瞬间我觉得很感动。那种被父母之外的人没理由地信任的感觉,后面很多年一直都没有感受过了。
感动归感动,被提前录取的消息下来的当天中午,班主任就和我说不让我来学校上课了,怕我影响同学们迎战中考。
其实如果早一点提前考,以我的状态估计就进不了县一中了。这次提前考,给我最大的经验就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有时候也挺好。 如果我在的学校有很多优秀的学生的话,以我不佳的状态估计参加提前考的资格都没有。
中考结束后,我打电话去查中考成绩,因为没参加中考笔试,所以一共就 49 分。这期间我也收到了县一中发来的录取通知书,上书“今天你以永嘉中学为荣,明天永嘉中学以你为荣”。
下半年我去县一中(浙江省永嘉中学)开始了高中生涯。
2005年
下半年开始进入初三,学习上没有对手太孤独就开始厌学了。学习状态慢慢就不好了,起初也不太在意,小测验里数学拿了44分也无所谓。有几件小事对那时候的我的学习态度影响比较大:
- 数学课上老师想多鼓励其他同学,很多时候我举手已经不叫我了,上课的积极性下来了。这点老师做得并没错,主要是我自身原因。
- 科学老师,我记得有次试卷给我改错分了,我上讲台找老师改分,老师有点不耐烦。这点我觉得老师有些欠妥了。学生时代有时候对这些会比较敏感。
后慢慢得和第二档同学成绩差不多了,后面我自己也急,但是状态一直回不来,各种考试里拿到第一名也都不再是从前那样遥遥领先了。之后有次期中还是期末考拿了第二名,上台领完奖状回到座位上就抑制不住伤心流泪了。
2004年
初二,是我初中状态巅峰时刻。一直是一枝独秀拉开第二档很大距离的,最好的时候大概是全年级各科的最高分之和比我多了2分。
2003年
上半年还在蓝天实验小学读5年级。暑假爸爸、妈妈带姐姐、妹妹和我回到老家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
暑假结束后父母回上海,原计划是让我在老家读5年级(在上海念的是六年制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还没学到圆周率这些东西。老家那会还是五年制小学,五年级会学这些)。 爸妈走后没有人监督,我直接和姐姐一起去参加初中入学考试去了,顺利跳级到初中(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港头中学),追回了晚念书一年造成的年龄差。
这次入学考试数学考得我很慌,考完试后背都湿透了,索性最后还是进了重点班。
我也正式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但是幸运的是,我有姐姐和妹妹,我们一起住在奶奶家。
2002年
下半年离开寿沪小学,去上海蓝天实验小学读5年级。这是小学阶段民办学校里我呆过最好的学校,也是离家最远的。 学校和另一个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数学竞赛,我拿了第一,第一次拿到除了奖状之外的奖品——复读机(应该是步步高的)。
2001年
后面我又换到了母校寿沪小学读了1年(4年级)。
2000年
三年级了,因为民办学校那会是可以随便换的,不需要另外送钱啥的。三年级这2个学期换到了一个离家更近的利民小学。
三年级的时候,我想跳级,但是爸妈没让(记不得是三年级上学期还是三年级下学期了)。
1998年
开始念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校叫上海市顾村镇中心小学,小学唯一念过的公办学校,也是念过的学校里最好的一所,不过只念了两三天就办理退学了,因为好像是房东说可能要停水我们打算搬家了。 记得学校的午饭很好吃,好像还有雪糕,不确定了。正常我们外地人是不能进去的,额外交了费用所以能进去,可能是叫借读费?反正就是送钱。 后面虽然不搬家了,但是因为已经办理退学了,要再进去又要再送一次钱太费钱了,作罢。
然后去了皖驻沪寿沪小学,听名字也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安徽人办的民办小学(校长叫熊传宝,小学我唯一记得名字的校长)。 在这里遇到了我的班主任管老师。这个学校比较破旧,但是老师和校长人很好。
记得有次学校组织春游还是秋游,是去东方明珠那边看看(在外面看)。家里穷没去,但是学校想让我去见见世面,然后校长替我出了钱让我就和其他同学一起去了。 这次出游发生在具体哪一年已经记不清了。
1997年
七岁了,可以念小学了,因为经济原因当年没去念。并且我妈说我汉字“一”都写不平,晚点念也好。
1991年
出生于上海,父亲在出租屋里接生的。房东因为迷信将我们赶走,于是搬家到了西姚河桥附近,我童年的记忆大部分都是在西姚河桥附近。